数据分析师会不会被取代?| 《老友记》中其实有过一个数据分析师
发布时间:2022/09/21 00:00 浏览:528
作者:接地气的陈老师
来源:接地气的陈老师
Q1:以后运营都会写SQL了,数据分析师是不是会被取代?
不会,谁跟你说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写SQL了。
如果运营真的都自己写SQL,那数据分析师应该开香槟庆祝才对。
实际上,数据分析师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,就是业务部门能独立取数,这样才能把数据分析师们从无休无止、没头没尾、乱七八糟的临时性取数里解放出来,真正搞点深入的分析。
奈何业务部门不给力呀,别自己取数了,连做好的BI报表都懒得看,遇到事就知道打电话,
“歪!这个数据老板要,下班以前要给到,怎么跑数我不管,有事你找老板聊!”
Q2:额!那如果运营自己写数据报告,数据分析师是不是就被取代了?
不会,实际上,现在很多公司的运营也是自己写数据分析报告,也没见哪个公司把数据分析师都裁了。
因为,一来运营的核心职责不是跑数写PPT,而是策划活动、设计方案、组织执行,他们自己也不想埋头耕耘PPT。
二来,运营即使会写,老板们也不见得信。
人们自己潜意识里都认为:
“人不能自己评价自己”。
因此需要其他人来评估,或者是数据分析师,或者是财务,或者是战略发展部。
实际上,如果一个公司的分析报告任由运营来写,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:不同运营小组的数据口径不一致,同样活动的评估方法好几种,最后光核对口径就把人搞死了。
老板还是会让数据部门来牵头统一口径、统一规则、统一指标定义、统一评估方法。
Q3:额!那如果运营把数据治理、数仓开发、ETL都干了,数据分析师是不是就被取代了?
那不就相当于把整个数据部门搬到运营下边去吗。换汤不换药。
本质上,数据工作总是要有人干的,至于名字反倒不一定是“数据分析师”。
实际上,数据分析师也只是这两年流行的名字。
比如很多年前,有部经典美剧《老友记》,里边男主钱德勒就是数据分析师,只不过那时候岗位名字叫Data Process……
随便吧,爱叫啥叫啥。
我们的专业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。
Q4:那如果有超级无敌人工智能,啥问题都分析,是不是就把数据分析师取代了?
不会,如果真有这种,我第一时间推荐给我一个客户,那哥们口头禅是:
“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,你分析分析我想要什么……”
看看人工智能会被他干废不,哈哈。
本质上,数据分析对抗的是不确定性。
很多时候,业务方自己都不知道问题是啥,所以才总要求数据分析要“懂业务”、“有洞察”、“深入思考”,能主动发现问题。
很多时候,数据采集非常有限,需要根据业务特征打很多临时标签辅助分析,甚至需要先通过沟通、访谈,形成业务假设,再有数据验证,这些沟通、思考、推演过程算法搞不掂。
更有甚者,业务方自己就是问题!
比如明明活动做得不好,非要把自然增长率改成负数以蒙混过关;推广没效果就自己刷量把漏斗入口刷大然后怪产品不行没转化。
这些复杂业务问题,根本不是算法能解决的。
Q5:那不考虑复杂情况,人工智能自动识别语音,自动取数,这个能取代数据分析师了吧?
不会!再说一遍,数据分析师的职责只有一部分是临时取数,而且是数据分析师们最耗时,最讨厌的那部分。
如果真有这个产品,谢天谢地,赶紧给业务部门都用起来,把我们的时间释放出来。
从老板到业务,再到数据分析师本人,大家都希望做的都是:
1、有深度的专题分析,最好分渠道、流量、内容、用户、产品等细分主题。
2、有条理的数据实验,尽可能剔除杂糅因素,测出驱动业务的关键。
3、有针对的专题模型,比如用户响应模型、新品上市预测、品类交叉关系等。
4、有高度的策略分析,比如整体经营策略分析、外部环境分析与竞争分析。
奈何天天被乱糟糟的底层数据、无休无止的临时取数、烂兮兮的埋点数据困扰呀,根本没空做得很深入,真有一套AI能把基础工作都干了,真是求之不得呀!
Q6:听说财务有个岗位叫财务BP,她们也会做经营分析……
算了吧,她们还需要数据分析师帮忙呢。
如何把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对应,把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打通,本身就是个大难题。
因为财务真有统一规范:财政部颁发的《会计准则》。
这导致财务的数据很大程度是为合规而做,而非反应企业真实情况。
财务BP对业务理解还没数据分析师深呢,大家是合作伙伴关系。
Q7:咿呀,这么说数据分析师不会被取代了???太好了!
额,数据分析师不会被其他人取代,但会被一个更年轻的数据分析师取代。
很多厂子,现在都是一边裁旧人,一边招新人。
老头子被炒的风险还是有的,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哦。